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在京成立
北 塔
2013年4月20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简称“中莎会”)成立会议在北京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组织承办。著名翻译家、学者许渊冲教授、屠岸先生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和湖北等全国各地的若干学者和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们参加了会议。
莎士比亚研究会新任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辜正坤教授作了简短的开场白,介绍了中莎会的历史沿革。主持人刘昊、北塔正式宣布大会开始,向与会代表展示民政部批件、公布中莎会新一届领导机构名单,其中顾问为陆谷孙、屠岸、大卫.贝文顿(David Bevington)、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和彼得.霍尔布鲁克(Peter Holbrook)。会长为辜正坤,副会长为张冲、李伟民、杨林贵、罗益民。
主持人宣读了海内外若干组织和个人的贺信,贺信来自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教授、美国前莎士比亚协会会长大卫.贝文顿教授、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会长彼得.霍尔布鲁克教授、复旦大学陆谷孙教授、台湾大学著名莎士比亚学者彭镜禧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及河北、重庆、武汉等地的“莎学”研究机构。
年届九旬的许渊冲、屠岸两位先生为莎士比亚研究会揭牌。
留影结束后,代表们返回会场,与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师生共同进行了学术研讨。
世界文学研究所学术研讨会暨莎士比亚诞辰纪念会上半场由凌建侯教授、喻天舒教授主持。
许渊冲教授率先发言,激昂慷慨地论述了诗歌翻译优化论并重申了文学翻译应首先是翻译文学的主张,与屠岸先生切磋对话。许渊冲先生出书百部,名扬中外。
燕园合影留念
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分别致贺词并赠书;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先生为此次会议捐赠了现金。至此,成立大会圆满结束。春光明媚,与会代表在姹紫嫣红的燕园合影留念。
屠岸先生对莎剧汉译做了简单的梳理:他肯定了朱生豪的翻译功绩,称他为中国的坪内逍遥。屠岸先生胸襟阔达、译著颇丰,盛誉远播。
辜正坤教授从中西文化比较的大视野简要阐述了进行世界文学研究包括莎士比亚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意义。
赵白生教授现场发挥,以“反莎”为题,幽默诙谐地道出莎士比亚研究之难。张冲教授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如何在国际上取得话语权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喻天舒教授指出哈姆雷特的基督教信仰是其复仇行为延宕的深层原因。李伟民教授分析了川剧《马克白夫人》对原剧的创造性改编。
学术研讨会下半场由黄必康教授、邵雪萍博士主持,杨林贵教授、凌建候教授、黄必康教授、罗益民教授、程小牧博士、北塔先生、熊杰平教授、刘昊博士等分别发言,精彩纷呈。杨林贵教授介绍了国际“莎学”活动情况。凌建候教授分析了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作品有非议的相关因素。罗益民教授探讨了莎士比亚与传统宇宙论的关系。黄必康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莎士比亚通选课的情况。程小牧博士就法国文学背景简述了莎士比亚的影响。诗人、学者北塔先生对中国百年《哈姆雷特》研究进行了述论,内容充实、生动。刘昊博士温婉谦和,将作为文化符号的“莎士比亚”娓娓道来,逻辑严谨、功力深厚。熊杰平教授则介绍了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戏曲改编中的理论与策略。
原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12月,会长为曹禺,副会长为卞之琳、王佐良、孙家琇、李赋宁、张君川和杨周翰等。从1998年9月25日起,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会长为方平,副会长为荣广润、孟宪强、曹树钧、辜正坤。2003年6月6日,民政部宣布全国63个学会(其中包括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因未按期进行重新登记而被取消活动资格。自那以后,10年来,中莎会的志同道合者经历了多次组合、磋商与民主推选,终于尘埃落定,产生了新的中莎会领导机构。2012年10月经民政部批准,中莎会重新登记成立,隶属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
此次会议,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一堂,进行了气氛活跃的学术沟通与交流。老一代学者为后学树立了榜样,中青年学者则不断为莎士比亚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中莎会十年的中断并不影响学术精神的薪火相传,而中莎会的重新成立则更将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