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德性主义抑或事功主义 —— 朱熹、陈亮“王霸义利”之争及其政治思想史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
作者:罗雪飞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 978-7-5192-2060-0
定价:52.00元
作者简介:
罗雪飞,男,1985年12月生,河南淅川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2009年在河南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2014年先后在武汉大学获得法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自2012年以来,先后在《改革内参•高层报告》《读书》《云南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0余篇,另有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3篇,主持2015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商君书》国家建设思想研究”(2015005)。
内容简介:
“道”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中所涉及的最为重要的词。大体而言,儒家内部对“道”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德性主义的解释,将“道”本身及其实践视为道德理想主义;二是事功主义的解释,以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道”在历史和现实政治中的展开。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基本上是围绕王霸义利问题而展开的,实质上反映了儒家内部关于解决国家治理问题和安顿政治合法性的不同路径选择。南宋孝宗淳熙年间,道学的领袖朱熹和事功之学的杰出代表陈亮之间围绕三代和汉唐的王霸义利的争论,就是两种解释正面交锋的突出事例。本书试图通过对朱陈之争的思想史资源以及历史语境的挖掘,在全面梳理其所争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实质性意义、有限性意义与典范性意义。
目 录:
论 导 001
一、选题缘起 001
二、关于朱陈之争的研究综述 005
1.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的视角 006
2.道德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对立的视角 009
3.对既有研究文献的评价 014
三、研究方法 015
四、研究思路 017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019
朱陈之争的重要命题溯源 第一章 021
孔子、孟子的王霸义利观 第一节 021
一、孔子的王霸义利观 022
二、孟子的王霸义利观 027
第二节 荀子、董仲舒的王霸义利观 033
一、荀子的王霸义利观 034
二、董仲舒的王霸义利观 038
第三节 王通、程颢的王霸义利观 043
一、王通的王霸义利观 044
二、程颢的王霸义利观 048
第二章 朱陈之争的历史语境 055
第一节 朱陈之争的宏观历史语境 056
一、宏观政治语境—君主专制政体的延续与治乱循环不已 056
1.君主专制政体的创建及其延续 056
2.朝代更替与治乱循环 060
二、宏观思想语境—儒学的体制化与内卷化 062
1.儒学的体制化 063
2.儒学的内卷化 069
第二节 朱陈之争的中观历史语境 075
一、中观政治语境—强化集权下回向三代的努力与宋室南渡 076
1.强化集权下回向三代的努力 076
2.靖康之变与宋室南渡 080
二、中观思想语境—儒学复兴下的多元发展与道学独大化 084
1.儒学复兴下的多元发展 084
2.道学的独大与正统化 094
第三节 朱陈之争的微观历史语境 102
一、朱熹的生活与政治处境 102
二、陈亮的生活与政治处境 117
第三章 朱陈之争的具体内容 133
第一节 理欲观与义利之辨 134
一、儒家理欲二元观的传统 134
二、朱陈不同的理欲观 138
三、朱陈义利之辨 143
历史观与王霸之辨 第二节 147
一、儒家双重历史观的传统 148
二、朱陈不同的历史观 151
三、朱陈王霸之辨 157
道统观与道邪之辨 第三节 163
一、儒家建构道统的传统 164
二、朱陈不同的道统观 169
三、朱陈道邪之辨 177
朱陈之争的政治思想史意义 第四章 185
朱陈之争的实质性意义 第一节 185
一、政治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之间的对立 186
1.政治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的不同假定 186
2.朱熹的理想主义政治观 187
3.陈亮的现实主义政治观 191
二、德性伦理与事功伦理之间的紧张 193
1.两种理想类型的伦理观:德性伦理与事功伦理 193
2.朱熹的德性伦理观 196
3.陈亮的事功伦理观 199
朱陈之争的有限性意义 第二节 202
一、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局限 202
1.德性主义的局限 202
2.事功主义的局限 206
二、难以摆脱全能主义知识论的深层结构 208
1.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全能主义知识论的差异 208
2.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的全能主义知识论的联系 210
朱陈之争的典范性意义 第三节 213
一、明清之际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之间的冲突 214
1.儒学重心的转向与空疏之风的加重 214
2.明清之际经世实学的兴起 218
二、晚清德性主义与事功主义之间的紧张 222
1.理学笼罩下考据学的兴起与学术的空疏化 222
2.晚清经世实学的兴起 227
结 语 234
主要参考文献 241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记 250
出版后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