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作者最关注的问题
学界要闻
 
书评二:《高科技时代社会发展
书评一:《高科技时代社会发展
序《现代汉语语用调查与教学研
求学之方与治学之道——评《邢
总序:《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智库
多面的诉求与单维的指向——述
当景观遇上网络——评林瑛《网
 
诗词曲联语格律小讲
《阅读、写作、翻译相结合的文学翻译教学》
《复句研究评论集:全2册》
《现代日语句式研究》
《乐感从哪里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研究》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书名:《高科技时代社会发展理论探索》
发布时间:2016-12-27   访问1246次:【字体:  

书名:《高科技时代社会发展理论探索》
作者:孙维鑫  孙  路 著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2266-6
出版时间:2016.12
定价:60.00元

作者简介:
    孙维鑫,生于1954年3月,籍贯湖北武汉。大专学历,毕业于湖北省委党校“党政管理”专业。高级政工师,任职于武钢集团鄂钢公司。执着于社会现象的思考与研究,经长期积累与酝酿,数易其稿,终成此著。邮箱:43286350@qq.com
    孙路,生于1981年6月,籍贯湖北武汉。第一学历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第二学历研究生,毕业于湖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研究生班。任职于武钢集团鄂钢公司。以十年磨一剑的志向,认真参与本书编撰与创作,成长于学习与实践,终于合力完成此著。邮箱:20370537@qq.com

内容简介:
本书视角突破常态!理论探索独具新意!内容独到启人深思!
“高科技”这柄双刃剑,使得高科技时代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时代的“高危险”特性,因此,迫切需要针对这种时代特性的社会发展理论。本书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以宏观的思路和不同于常态的眼光,通过研究生物及其进化的寓意和各种社会表现的真谛,解读了“利益运动”、“物种生命”等自然真相,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符合高科技时代特点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探索。书中第1至12篇章属于基础理论部分;第13至28篇章属于应用理论部分;第29至36篇章属于拓展理论部分。三大部分相互联系,围绕“社会”的本质形态,结合如何解决就业矛盾,如何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提高利益分配水平,如何消除战争实现长久和平等问题,组成了一个理论探索的系统。
1982年联合国曾经召集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商讨21世纪化解人类种种灾难的最好方法,最后的结论是:解救的方法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当中,简单讲,这个经典的核心就是仁爱,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然而仁爱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观念的对立,则是践行广施仁爱的巨大障碍。只有认识“利益运动”和“物种生命”等自然真相,才会明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观念如果针对同类,是意识水平存在局限的表现。现在,这种局限到了迫切需要打破的时候,否则,高科技时代无疑是人类自行消亡的时代。本书通过对“利益运动”和“物种生命”等自然真相的解读,诠释了广施仁爱和实现人类社会长久和平的原理。

目 录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篇章1:关于利益运动 ……………………………………………………………… 001
一、“利益运动”的起源 ………………………………………………………… 001
二、“利益运动”带来的宇宙变化 ……………………………………………… 003
(一)非利益运动宇宙与利益运动宇宙的区别 ……………………………………………… 004
(二)“利益运动”的发展进程 ……………………………………………………………… 007
三、对“利益运动”的归纳 ……………………………………………………… 009
四、认识“利益运动”的意义和作用 …………………………………………… 009
篇章2:预防毁灭性生存错误是认识利益运动的首要意义 ………………………… 013
一、生活性错误、一般性生存错误和毁灭性生存错误 ………………………… 014
二、需要避免毁灭性生存错误的理由 …………………………………………… 015
(一)利益运动是自然天成与生物自身把握命运相结合的运动 …………………………… 015
(二)利益运动从发展上是可能出现反复和需要预防反复的运动 ………………………… 016
(三)发生毁灭性生存错误与高级智慧生命在利益运动中的角色地位极不相称 ………… 017
(四)利益运动是所有物种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所推动的运动 … 018
(五)利益运动是生物前赴后继的发展运动 ………………………………………………… 018
(六)主观操控式的物质运动离不开正确的操控 …………………………………………… 019
(七)利益运动的发展方向不是自我毁灭 …………………………………………………… 020
(八)利益运动的方向决定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 020
篇章3:关于物种生命 ………………………………………………………………… 022
一、“物种”是能够实现长久生存的生命形式 ………………………………… 022
二、关于“物种生命”的整体性、生命结构、生命功能、生命形象 ………… 024
(一)关于“物种生命”的整体性 …………………………………………………………… 024
(二)关于“物种生命”的生命结构 ………………………………………………………… 024
(三)关于“物种生命”的生命功能 ………………………………………………………… 026
(四)关于“物种生命”的生命形象 ………………………………………………………… 030
三、对“物种生命”的进一步说明 ……………………………………………… 030
篇章4:“物种生命”形象的三种存在状态 ………………………………………… 034
一、原始状态的物种生命形象 …………………………………………………… 035
二、松散状态的物种生命形象 …………………………………………………… 037
三、团结统一状态的物种生命形象 ……………………………………………… 041
四、关于“团结统一式物种生命”的简要描述 ………………………………… 045
篇章5:“物种生命”具有确认“同类是一家”的意义 …………………………… 047
一、为什么认识“物种生命”可以确认“同类是一家”? ……………………… 047
二、确认“同类是一家”的重要作用 ……………………………………………… 050
篇章6:“物种生命”具有确立最高利益原则的意义 ……………………………… 051
一、生命活动是具有利益原则的运动 …………………………………………… 051
二、什么是生命活动的最高利益原则 …………………………………………… 052
三、不应该混淆的“生存竞争”与“生活竞争” ………………………………… 053
四、异类之间只存在被动式的协作关系 ………………………………………… 054
五、确立最高利益原则的重要作用 ……………………………………………… 055
篇章7:“物种生命”具有区别同类与异类之间利益矛盾关系的意义 …………… 056
一、异类之间的生存利益关系具有你死我活的对立性质 ……………………… 056
二、同类之间的生存利益关系具有团结互利和谐统一的性质 ………………… 058
三、侵害同类是将自己置身于异类立场的错误表现 …………………………… 061
篇章8:“物种生命”具有明辨物种内部生命关系的意义 ………………………… 063
一、“个体生命”与“物种生命”的内在关系 ………………………………… 063
二、明辨物种内部生命关系所具有的作用 ……………………………………… 065
三、实现“团结统一式物种生命”的方式 ……………………………………… 068
篇章9:“物种生命”具有解释战争的意义 ………………………………………… 069
一、关于战争的形成原因 ………………………………………………………… 070
二、关于战争的两面性特征 ……………………………………………………… 072
三、关于战争发生性质变化的情况分析 ………………………………………… 074
四、关于如何消除战争 …………………………………………………………… 074
篇章10:“物种生命”具有揭示自身纠错功能的意义 …………………………… 077
一、“物种生命”的自身纠错现象 ……………………………………………… 077
二、物种内部的反抗斗争是“物种生命”纠正自身错误的重要方式 ………… 077
三、在文明进步中值得倡导的非暴力式纠错表现 ……………………………… 080
篇章11:“物种生命”具有“拓展界定同类标准”的意义 ……………………… 081
一、为什么要探寻“拓展界定同类的标准”? …………………………………… 081
二、什么是“拓展性界定同类的标准”? ………………………………………… 083
三、确立拓展性界定同类标准的必要性 ………………………………………… 085
篇章12:对“生存意义”的诠释 …………………………………………………… 087
一、应该以对比的迂回方式走出寻求生存终极意义的误区 …………………… 089
二、对生存意义的归纳 …………………………………………………………… 090
三、认识生存意义是要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091
第二部分:应用理论
篇章13:联合式经济体制和联合式所有制形式 ……………………………………… 095
一、关于自然的公有与自有 ……………………………………………………… 096
二、自然公有与自有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 096
三、公有制的特点及作用 ………………………………………………………… 098
四、私有经营及其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作用 ……………………………………… 100
五、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并存互补关系 ……………………………………… 101
六、关于“次位股份模式”的联合式所有制形式 ……………………………… 102
七、社会统治权力的掌控也是所有制形式的体现 ……………………………… 104
篇章14:利益运动的核心是各种利益分配 ………………………………………… 106
一、“利益运动”是“利益性的物质分配运动” ………………………………… 106
二、所有的物质运动都是与生物的各种需求具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
利益分配运动 …………………………………………………………………… 107
三、非生物性分配运动与综合性利益分配运动 ………………………………… 108
四、综合性利益分配运动中的暴力分配方式 …………………………………… 108
五、不同的利益再分配能力决定了不同群体的形成 …………………………… 109
六、社会进步就是不断提高利益分配能力和分配水平的进步 ………………… 111
篇章15:“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内在支配 ………………………………………… 113
一、关于需求支配规律 …………………………………………………………… 113
二、只有“文明物种”才具有评判利益行为正确与否的需求及能力 ………… 115
三、差异不在于消除而在于合理 ………………………………………………… 115
四、关于需求的层次 ……………………………………………………………… 116
篇章16:自私与自利是不同性质的行为表现 ……………………………………… 118
一、“自私”与“自利”的不同含义 …………………………………………… 118
二、在异类之间不能以“自私”来评价彼此的利益行为 ……………………… 119
三、不宜用“自私”来评价非文明物种的利益行为 …………………………… 119
四、区别“自利”与“自私”的基本原则 ……………………………………… 120
五、关于群体自私 ………………………………………………………………… 121
篇章17:对何为“人性”的解答 …………………………………………………… 122
一、人类的自然属性不能完全作为对“人性”的界定 ………………………… 123
二、劳动文化表现是形成和反映人类本质特性的一种重要现象 ……………… 123
三、对何为“人性”的解答 ……………………………………………………… 126
篇章18:形成组织式群体的五大要素 ……………………………………………… 128
一、为什么探讨形成组织式群体的要素? ………………………………………… 128
二、形成组织式群体的五大要素 ………………………………………………… 129
三、五要素在不同物种的各种组织式群体中的存在形式 ……………………… 130
四、组织式群体形成五要素在文明进步中的发展 ……………………………… 132
五、五要素在统治管理群体中的发展 …………………………………………… 133
六、只能形成于一定宇宙范围中的“团结统一式物种生命” …………………… 135
篇章19:利益运动中的强制现象 …………………………………………………… 137
一、强制表现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 137
二、利益分配中暴力手段的分配表现 …………………………………………… 138
三、服务职能是统治管理的重要特性 …………………………………………… 139
四、文明物种不能将暴力作为物种内部的利益分配手段 ………………………… 140
五、没有离开强制的自觉 ………………………………………………………… 141
篇章20:关于利益分配中的差异与平均 …………………………………………… 142
一、差异与平均都是必要的分配方式 …………………………………………… 143
二、适宜采用平均分配的范畴 …………………………………………………… 144
三、平均分配存在的不足 ………………………………………………………… 145
四、差异分配要关注和把握合理性 ……………………………………………… 146
五、不劳而获和心想事成并非最理想的生活 …………………………………… 149
篇章21:对偶然(或称机遇、机会)现象的探讨 ………………………………… 150
一、未能揭示内在原理的自然现象是“有神论”的依据 ……………………… 150
二、关于“必然运动”和“偶然运动” ………………………………………… 151
三、“因果律”概括了万事万物均有规律 ……………………………………… 155
四、“偶然运动”是形成祈福文化的重要条件 ………………………………… 156
五、不可或缺的“偶然运动”和“必然运动” …………………………………… 157
六、内因和外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159
篇章22:“偶然运动”对于宗教具有重要意义 …………………………………… 161
一、宗教起源于利益祈盼和崇拜自然的精神意识 ……………………………… 161
二、“偶然运动”是宗教能够成为信仰的主要原因之一 ……………………… 162
三、“偶然运动”的悬念特性是祈福文化的基础 ……………………………… 163
四、宗教与迷信和邪教的区别 …………………………………………………… 164
篇章23:对“劳动文化式生存方式”的诠释(之一) …………………………… 166
一、“劳动文化式生存方式”对于“利益运动”的意义 ……………………… 167
二、关于“类文化现象” …………………………………………………………… 168
三、劳动文化具有积累和促进自身发展的特点 ………………………………… 171
四、自然产出与劳动产出的关系 ………………………………………………… 172
五、劳动转化与劳动交换 ………………………………………………………… 174
(一)良好的社会生态离不开正确的社会治理和管理 ……………………………………… 175
(二)“人”在劳动交换中部分地具有了商品的性质 ……………………………………… 176
篇章24:对“劳动文化式生存方式”的诠释(之二) …………………………… 177
六、劳动进步与劳动解放 ………………………………………………………… 177
(一)劳动进步必然导致劳动解放 …………………………………………………………… 177
(二)劳动解放体现于社会生产力综合水平的发展提高 …………………………………… 178
(三)劳动解放体现于将学习当作预备性的劳动 …………………………………………… 179
(四)劳动解放体现于劳动强度降低、劳动安全保障提高、劳动条件改善、
劳动时间缩短 …………………………………………………………………………… 180
(五)劳动解放体现于保障就业和合理的劳动报酬 ………………………………………… 180
七、劳动解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其协调 ……………………………………… 181
(一)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 ………………………………………… 182
(二)协调好工作岗位减少与保障就业的矛盾 ……………………………………………… 183
(三)协调好工作时间缩短与维持劳动报酬的矛盾 ………………………………………… 185
篇章25:关于生产力的要素 ………………………………………………………… 189
一、生产力的合成应该分为几类要素而不是分为几种要素 …………………… 189
二、合成生产力的四类要素 ……………………………………………………… 190
三、科技为什么属于合成生产力的要素类型? …………………………………… 191
四、管理为什么属于合成生产力的要素类型? …………………………………… 194
五、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将决定生产力 ……………………………………… 196
篇章26:关于所有制的形式 ………………………………………………………… 197
一、所有制的形成 ………………………………………………………………… 198
二、所有制的发展 ………………………………………………………………… 198
三、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尝试 ………………………………………………… 201
四、关于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互补结合 …………………………………………… 202
篇章27:对政治的理解 ……………………………………………………………… 203
一、关于政治的定义 ……………………………………………………………… 204
二、关于“实践性政治”和“非实践性政治” …………………………………… 205
三、关于政治的发展表现 ………………………………………………………… 206
篇章28: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 207
一、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原始表现和演变 ……………………………… 208
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二者作用的结合是“文明物种”生存能力的
最高形式 ……………………………………………………………………… 210
三、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 ……………………………………… 213
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发展中具有的特点 ………………………………… 214
(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具有积累提高的特点 …………………………………… 214
(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特点 ………………… 214
(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具有不断寻求正确分配原则的特点 …………………………… 215
五、在“松散式物种生命”的状态下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历程 ……… 216
六、关于科学的“统治权力公有”形式的上层建筑 …………………………… 222
(一)何为科学的“统治权力公有”形式的上层建筑 ……………………………………… 222
(二)私有经济要游离于选举活动之外 ……………………………………………………… 222
(三)公职不是高人一等的职业 ……………………………………………………………… 222
(四)公职人员的劳动报酬 …………………………………………………………………… 222
(五)社会管理费用要严格遵守法定的预算程序 …………………………………………… 223
第三部分:拓展理论
篇章29:对时间的看法(之一) …………………………………………………… 225
一、对“过去”的看法 …………………………………………………………… 226
篇章30:对时间的看法(之二) …………………………………………………… 231
二、关于物质运动的“因果逻辑序列” …………………………………………… 231
三、关于物质运动的“趋向定理” ………………………………………………… 233
四、关于“全等同过程” …………………………………………………………… 234
五、关于物质运动的“节奏现象”以及“节奏运动速度”和
“轨迹运动速度” ……………………………………………………………… 237
篇章31:对时间的看法(之三) …………………………………………………… 240
六、关于“象变现象” …………………………………………………………… 240
七、对“时间”的看法 …………………………………………………………… 246
篇章32:对时间的看法(之四) …………………………………………………… 250
八、关于“内运动效应”的看法 ………………………………………………… 251
篇章33:对空间的看法 ……………………………………………………………… 257
一、关于“空间”属于物质的看法 ……………………………………………… 257
二、关于“空间”属于“非物质”的看法 ……………………………………… 260
三、空间不会弯曲 …………………………………………………………………… 261
篇章34:价值形态的利益现象 ……………………………………………………… 262
一、对价值的认识 ………………………………………………………………… 263
二、自然价值、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 264
三、 异类之间是利用式的“转换性利益关系”,同类之间应该是
互利协作式的“交换性利益关系” …………………………………………… 268
四、价值交换 ……………………………………………………………………… 269
五、价值交换中的特定表现 ……………………………………………………… 270
(一)以正当的劳动创造为基础,通过价值交换来实现价值 ……………………………… 270
(二)需求与被需求主导着价值交换 ………………………………………………………… 271
(三)客观要求与主观把握促进着的价值交换 ……………………………………………… 271
(四)价值交换要有利于自身物种生命的整体利益 ………………………………………… 272
六、价值交换中出现非特定表现的原因 ………………………………………… 272
七、非特定表现对价值交换的影响 ……………………………………………… 273
八、世上既存在相对的事物也存在绝对的事物 ………………………………… 274
九、要正确看待和把握个人的价值实现 ………………………………………… 275
十、自我价值实现不能脱离社会 ………………………………………………… 275
篇章35:不可忽视的精神需求 ……………………………………………………… 276
一、精神需求的形成 ……………………………………………………………… 277
二、精神需求的相对独立性 ……………………………………………………… 278
三、精神需求的特点 ……………………………………………………………… 278
(一)精神需求服务于生理需求 ……………………………………………………………… 278
(二)对自我价值成就的追求 ………………………………………………………………… 279
(三)渴望正确理念与思想的指导 …………………………………………………………… 279
(四)对情趣的追求 …………………………………………………………………………… 279
(五)具有可塑性 ……………………………………………………………………………… 279
(六)对“认可”的期望和追求 ……………………………………………………………… 279
四、关于自然认可、自我认可、社会认可 ……………………………………… 280
五、信仰“劳动”是满足精神需求的根本 ……………………………………… 282
六、要注意减少“劳动闲置” ……………………………………………………… 282
七、良好的社会生态是满足精神需求的保证 …………………………………… 283
篇章36:关爱和珍惜家庭 …………………………………………………………… 284
一、什么是完整家庭 ……………………………………………………………… 285
二、以“物种生命”的视角看待家庭的功能 …………………………………… 288
三、爱的三种类型 ………………………………………………………………… 290
四、影响家庭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 291
(一)意外因素 ………………………………………………………………………………… 291
(二)生活矛盾因素 …………………………………………………………………………… 291
(三)婚外遇因素 ……………………………………………………………………………… 294
(四)血亲排他因素 …………………………………………………………………………… 297
参考文献 ……………………………………………………………………………… 299
特别致谢 ……………………………………………………………………………… 301

 

©  2008-2010 武汉中图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市陆叁玖科技有限公司     鄂ICP备11009151号
学术出版中心地址:武汉市书城路文秀街10号中石大厦A楼1号门6A层 网站:www.sjxscb.com 电话:027—86642699 Email:sjxscb@163.com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