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随着历史剧的热播,人们对历史的兴趣日浓。作为史学从业者的编者,时常会碰到人们这样的疑问:“电视剧里的这些事是真的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经常无语。细想之下,无语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当影视圈中个别人以“气死历史学家”的态度创作历史剧时,许多媚俗,庸俗的错误历史被传播给了大众,这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着实令人无语。其二是涉及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什么是历史,难道历史就只是曾经在过去的时间中出现过的人、物、事的真与假吗?诚然,历史意味着一种与现在处境迥然不同的时空概念,它并不是保存完整地等待我们去发掘,因此必须首先要弄清楚它的真假。然而若仅限此,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只能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现实没有任何的意义。究其意义,就在于人们常说的“读史明智”,这是人们对于史学功能的最直观认识,唐初名臣魏征就曾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明兴替。”在读史的过程中,可以洞悉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明了事物发展背后的规律,使得个人在这过程中思想、认识水平得到不断深化,而且,历史也绝不只是与过去有关,它可以使我们在从过去到现在这个时间连续体中更好地看清未来。从这一点上来看:历史是活生生的,延续至今,影响未来的人类知识。著名史学家科林伍德(R·G· Collingwood)就曾进说过:“历史的知识是关于心灵在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的知识,同时,它也是在重做这件事,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现在之中。”我想,他所表达的,正是这个理念。 在众多的历史影视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手中国古代帝王的故事。虽然中国已经在20世纪初废除了帝制,但难保说“皇帝情结”,就已经消失,如袁世凯在帝制被废之后,仍然要逆潮流而行,可惜他这个皇帝没做多久就为人民所唾弃。民众之中,亦可见到某些“皇帝;情结”的影子,如电视居《康熙王朝》的片首曲中唱道:“我真的想再活五百年”,我想,如果让帝王在中国的专制统治持续到22、23世纪,恐怕是连词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吧。对于民众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大部分是由于对高高在生的专制帝王,因时、空、社会等级的隔阂所造成的。一本书即选取了专论帝王、可读性强的文章,以飨读者的求真知之欲。 自秦始皇“建皇帝之好,立百官之职”始,在中国的帝制时代曾出现了近三百位皇帝。皇帝这个位置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高踞国家机器的最顶端,是一切统治权利的象征和执掌制度的颁布和修订,一切文武官位的设置和撤除,各级官府的架构规模、权限、典章执行的尺度,都要通过皇帝才能拍板裁定,可以说,其地位在人间确实是至高无上的。 回溯历史,对曾经拥有皇帝位号的任务逐一进行查考评价,就不难发现,确实有少数皇帝在他掌权期间,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安邦定国之谋。人们或认为这些明君,可以堪称现在国家元首的楷模,那么《唐朝的“苦迭打” 》告诉我们,所谓“有德之君”同样杀戮兄弟,并不见得就是一个好人;《世界坐标上的“康乾盛世”》等文则指出,虽然拥有各种文治武功堪载史册的伟大帝王,同样会因为制度的因素而造成国家的落后。而且,历史上的多数皇帝,或是庸碌无为,或是骄奢淫逸,甚至酷虐嗜杀,残民以逞。当然,是非功过历史早有定论,本书希望通过这些文章还读者以历史的真实,走出 “一治一乱”循环的历史观的局限,并从中洞悉历史的变迁,增加个人的见识。 另外,本书还将某些大型农民起义的领袖如洪秀全等编入书中,司马迁作《史记》时,为项羽作《本纪》,所谓“成王败寇”,历史上又有多少开国之君不是通过马上得天下的呢?编者亦效仿司马氏之做法,将这些所谓的 “败寇”一并给予“帝王”待遇。 总之,本书所收的文章深入浅出,以可读性极强的文字将一种认识、一种见地普及给广泛而活跃的社会大众,以期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知识、乐趣及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