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人事代谢 洞悉沧桑巨变
挖掘武当历史文化 建设当代精神文明
总 序
中共十堰市委书记 周 霁
值长篇纪实性历史小说《大武当》杀青付梓之际,著者嘱我为之作序,遍览洋洋百万字篇章,感慨涌于笔端,草就如此话语,是为序。
武当山厚重的文化需要人们去挖掘。在中国历史上,几个强盛的王朝总是与道家、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西汉初期崇“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带来“文景之治”和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唐朝初期,李姓王朝尊老子李耳为祖先,以道教为国教,促成唐朝“开元盛世”和盛唐繁荣;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尊奉道教真武大帝,推动明王朝近300年的兴盛。我们在解读这些历史文化现象时发现,这些时期和事件的背后都与武当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度。西汉时的“黄老之学”最终于西汉末年在汉中一带发酵成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之后道教逐渐东移,在武当山发扬光大,奠定了武当山在中国道教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唐朝时武当节度使、均州刺史姚简奉旨在武当山大修五龙宫。明朝时,明成祖朱棣为巩固皇权,体现君权神授,启动“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国家工程,1412年开始大兴武当,历时13年,在均州城至武当山金顶140里范围内,30万军民工匠历经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皇室家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建筑来讲述一个得道修仙故事的方式,设计出“天人合一”的“人间、地上、天界”建筑文化符号,造就“亘古无双圣境,天下第一仙山”,成就武当山古建筑世界文化遗产。600年后的今天,又一个国家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条长1 400公里的人工水道把武当山与北京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总是在不经意的偶然中成就必然。武当山史诗般厚重的历史与建筑,哲学式深邃的思想和意境,谶纬般神秘的偶然与必然,仙境般美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具有恒久的文化开发价值。过去,我们在挖掘武当文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武当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任重而道远。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需要开发武当文化元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推进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把以武当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我市第一支柱产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旅游人数突破4 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00亿元。要实现上述目标,迫切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破茧成蝶,用文化的优势彰显旅游特色,用武当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与张力为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持久的推力与活力。
文化建设需要一批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和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我们需要更多的地方文化工作者运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解读传承历史文化,传递“真、善、美”的信息。欧阳学忠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墨守汗青,笔耕不辍,以深厚的历史功力、娴熟的文学笔法、独特的思维视角,以一个文化人的审美情趣和灵感悟性,演绎人事代谢,感悟往来是非,洞悉沧桑巨变,历时多年创作长篇纪实性历史小说《大武当》三卷丛书,由十堰报业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联合出版。《大武当》围绕“一神(真武)一仙(张三丰)一人(红巾军领袖秦海山)”进行绾合铺排,把历史定格在武当山、北京、南京三个特定的空间和明初、清末两个特定的时间里,把中国历史的命运更迭与武当山的“起承转合”巧妙结合起来,真实地再现了武当山宕荡峰回、波澜壮阔的建筑、武术、道教和革命历史,铺排出武当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和恢弘瑰丽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一幅史与诗、神与人、善与美、天与地的画卷。在第一部《仙都》中,作者以明朝初年的北京、南京、武当山为“纬”,以朱棣、朱允炆、蒯祥、张三丰等林林总总的人物为“经”,以武当山古建筑为“红线”,举重若轻地铺陈情节,收放自如地抖擞包袱,驾轻就熟地还原真相,一个鲜活的武当仙都跃然纸上。中国古代十大道士之一的张三丰集大隐之仙、武林之圣、江湖之怪、饱学之士、朝野之贤于一身,尤其是以创武当派而独居武林,是名副其实的武当武术宗师。在第二部《太极》里,再现了张三丰遵从太极规律,创造太极拳的艰辛历程,展示了中国武术界“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武当武术地位。第三部《民意》把明末白莲教起义、太平军捻军起义等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艺术地浓缩在清末武当山以秦海山为领袖的红巾军起义中,在刀光剑影中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衰败灭亡的历史。“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大武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是武当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可喜成果。值武当大兴600年之际,我对《大武当》一书的付梓表示衷心祝贺!
借此机会,希望更多地方文化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多出书,出好书,为进一步弘扬武当文化、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祝愿武当大兴、武当文化大兴!
2012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