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当·民意》的创作特色
当代作家、书法家欧阳学忠先生的《大武当》第三卷民意是一部文采风流、气韵高华的长篇小说,具有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一路读来,不免让人有欲罢不能、难以释手、回味无穷的精神享受。欧阳先生以大开大合的手笔,再现了清朝末年发生在武当山的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农民起义,体现了武当山人民揭竿而起,反抗黑暗统治,以谋取生存、造福桑梓的英雄壮举。
欧阳先生曾任湖北省文联委员、十堰市文联主席、十堰市作家协会主席,他的小说语言丰富多姿,情节描写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淋漓尽致,不愧是一位有着几十年丰富写作经验的老作家。其语言构造能力和情节构造中的丰富想象力,往往让人叹为观止,望其项背。我认为其语言运用的精美绝伦颇有金庸先生的风格,其在故事情节构造方面的想象力又直追古龙,这两者是在欣赏其作品时最大的精神享受。
语言优美——大珠小珠落玉盘
优美的语言如星月装饰夜空,似鲜花点缀原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欧阳先生对语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风格是经过了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来的风格。我认为,欧阳先生的语言可以用“行云流水,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概括。他在一开头就向读者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如第一章开头:
“这武当,山奇水奇洞奇物也奇,满山是珍禽怪兽,遍地是异草奇花:虎豹梅鹿林中走,羚麝金猴崖上行,雄鹰神鸦空中飞,百灵杜鹃树上鸣;阳春,桃杏放霞,梨花披雪,杜鹃流大,迎春飞金;伸夏,牡丹醉日,芍药笼烟,玫瑰点丹,蔷薇娇艳;金秋,丹桂飘香,天花悬丝,菊瓣描金,玉莲并蒂;隆冬,松竹腊梅,傲雪斗霜,岁寒三友,独留苍翠;更有那,万年松,千年艾,一颗珠,九仙子,奇中之奇;金凤钗,银首乌,红灵芝,绿榔梅,贵中之贵。正是:采石片片玉,折木段段香。” 此处的描写瞬间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美轮美奂的武当山拥有着奇山奇水奇洞奇物,让读者如入仙境,身在其中。
又如:“只见王三招头插一对翡翠珍珠凤,一动乱点头;耳戴两只金丝碧玉环,一摇摆三摆;身穿小桃红滚金边苏缎旗袍,轻扭香肢风摆柳;脚登小桃红镶嵌珍珠绣花鞋,款款弹动小金莲;苹果脸擦胭抹粉,粉中透红,洒几滴泪珠悬挂腮边晶莹玉亮,真好似玫瑰花上滚晨露;鲜葱嫩手捏一方紫罗帕,玉腕轻摇,香帕轻飘,娇滴滴颤悠悠扭了进来。”刹那间,一位千娇百媚、姿态万千的绝世美人呈现在读者眼前。
欧阳先生在写作时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并运用得极富韵味,但其语言的主要魅力不在于此。他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场面,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其作品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时而精美绝伦,时而古朴苍劲,风格多样,令人目不暇接。作者并不追求风格的单一性,而是进行不同方式的叙述探索,不断改进和创造自己的叙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同时不断地拓展语言的疆域,丰富小说的形式美感。毋庸置疑,欧阳先生的笔是灵动而又厚重的。
情节丰富——跌宕起伏、叹为观止
欧阳先生以雄健、犀利的笔触,在小说汇中展现了血与火、情与仇、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于刀光剑影中见恶魔狞笑,于血雨腥风中听良善悲哭。行笔所至,那些草莽英雄、武林泰斗、豪门恶少、良家女子、混世枭雄、达官显贵、红颜香粉、色狼淫棍、乞丐王国、三教九流,无不跃然纸上,各色人物,在八百里武当山这个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这句诗,指的是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忽而“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把人们带进一个美丽无比的自然天地。如果这句诗可以借用来形容文艺作品的情节描写的话,那么这本书的故事情节的描写正好可以与这种自然美景相媲美。在这个作品中,作者以其高超的技艺为我们安排了一个个极为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场面,产生在我们头脑里的是一个个令人费解的疑团,作用在我们心理上的是一串串扣人心弦的悬念。它把我们带进一个神奇的境地,置身于此而流连忘返。其中虽然没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美景,却有着峰回路转、引人入胜的意味。其对读者的吸引力绝不亚于陆游诗中所描写的大自然的美景。
作者对故事情节描写的高超功力与其丰富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正是作者这种常人难以匹及的想象力把我们引入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故事中,让人目不暇接。作者的想象世界,好比一道无头无尾的白墙,经过了数千年的涂画,这道墙上涂满了色彩斑斓、意味无穷的画面。
这部作品的魅力还来源于作者对各色人物的精彩刻画,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其中对“一壶酒”、“赛虎犬”、“王三招”等插科打诨一类角色的引入,更令其小说锦上添花,对于减低小说的沉闷气氛大有裨益,起到了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良好功效。
作者懂得挖掘现实,更懂得挖掘远离现实生活的“真实”。梦回现实,欧阳先生在用小说特有的形式和语言引领读者想象的同时,又紧紧扣住历史的脉搏,农民起义尽管红红火火,充满正义,起义领袖秦海山有勇有谋、刚正不阿、侠骨柔情,然而农民起义者愚昧的迷信思想和缺乏远见的目光让他们注定要走向失败,所以,无论当年多么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不免让人充满惆怅和惋惜。而最后作者对秦天梁、秦天柱设置的悬念又让人产生一丝欣慰。(文/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