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涉及34个专题:不仅有语言观研究,也有语法观和语义观研究;不仅有乔姆斯基的研究,也有韩礼德的研究;不仅有结构语法研究,也有认知语法研究;不仅有形式语法研究,也有功能语法研究;不仅有语言学理论研究,也有语言应用研究;不仅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不仅有普遍语法研究,也有具体语法研究;不仅有传统语法研究,也有现代语法研究;不仅有语法之“功”研究,也有语法之“过”研究;不仅有语言学语法研究,也有教学语法研究。
目    录:
第一部分:构式语法与语言教学
第一篇 “构式”多维诠释   /001
一、构式(construction)   /001
二、构式(construction)与语式(construct)   /002
三、“构”与“式”   /003
四、“构式”语法   /004
五、“构式”的意义   /004
第二篇 构式语法   /007
一、构式语法创立的历史背景   /007
二、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   /008
三、构式语法的基本假设   /010
四、构式类型   /010
五、构式的解释力   /011
六、构式的特点   /012
七、构式语法的最新发展   /014
八、余 论   /015
第三篇 “构式中心论”之优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016
一、构式中心论   /016
二、“构式中心论”之优   /018
三、构式中心论与语言教学   /019
第四篇 Way构式研究——意义与启示   /024
一、论元结构   /024
二、简单句构式   /026
三、简单句构式与论元结构构式   /026
四、句式义与词汇义   /027
五、Way构式研究   /028
六、Way构式研究的意义   /032
七、Way构式研究对语言习得的启示   /032
第五篇 构式语法·动词与构式   /036
一、简单句构式   /036
二、题元与论元   /037
三、动词中心论与构式中心论   /038
四、构式意义和动词意义互动   /039
第六篇 构式观与构式习得   /042
一、构式语法的核心观   /042
二、构式观——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   /043
三、构式观与构式习得   /044
四、构式——语言基本单位和习得语言基本单位   /045
五、构式观与构式教学   /046
第七篇 构式习得与语言习得   /050
一、构式——基本单位   /050
二、构式——语块化   /052
三、构式习得——语言输入   /053
四、构式研究成果对语言习得的启示   /055
第八篇 构式语法理论与二语构式习得   /059
一、构式语法与构式   /059
二、构式与语言的基本单位   /060
三、构式/语块与二语习得   /061
四、母语构式与二语构式   /063
五、二语构式的教与学   /065
六、构式语法的构式观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067
第二部分:语块理论与语言教学
第九篇 语言观·语法观·语义观   /071
一、语言学研究   /071
二、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观   /072
三、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法观   /074
四、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077
第十篇 普通语法·形式语法   /080
一、普通语法   /080
二、传统语法(普通语法)与生成语法(形式语法)   /081
三、普通语法与形式语法   /084
第十一篇 二语习得的语块观   /087
一、语块的研究   /087
二、对语块的认识   /088
三、母语式语块成因   /089
四、语块的特点与优势   /091
五、语块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结合体   /092
第十二篇 语块理论与语块教学   /095
一、语块的术语与定义   /095
二、语块记忆、提取、语用、交际特点   /096
三、语块教学法   /097
四、语块的教学   /098
五、语块能力   /099
图书排版设计 2014-7-15 14:29:03
第十三篇 语块与二语教学   /101
一、语块是语言结构的核心   /101
二、语块是整体预制块   /102
三、语块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结合体   /102
四、语块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103
五、语块的输入与输出教学   /104
六、语块是理想的词汇教学单位   /107
第十四篇 功能语法理论与功能语法教学   /110
一、功能语法与语法功能   /110
二、功能语法与语法知识运用   /112
三、功能语法理论与功能语法教学   /113
四、结 语   /114
第三部分:生成语法与语言教学
第十五篇 生成语法“生成”研究   /116
一、“生成”的含义   /116
二、“生成”语法说   /117
三、语法“生成”说   /117
四、生成语法数理语言学基础   /118
五、“生成”与数学   /119
六、“生成”与经济   /119
第十六篇 生成语法“语法”研究   /121
一、“语法”定义与含义   /121
二、“语法”为第一性   /122
三、“语法”的内涵与外延   /122
四、“语法”模块化   /123
五、生成语法的总体目标   /124
第十七篇 乔姆斯基“语言”研究   /126
一、什么是“语言”   /126
二、“语言”的本质   /127
三、“语言”知识的来源   /127
四、“语言”禀赋   /128
五、“语言”机能   /129
六、“语言”与内在主义   /129
七、乔姆斯基“语言”研究的意义   /130
第十八篇 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   /132
一、语言与心智   /132
二、心智与大脑   /133
三、心智/人脑与普遍语法   /133
四、心智与语言   /134
五、心智主义认知观——“身心分离”   /136
六、语言·心智·大脑研究的意义   /137
第十九篇 生成语法的语块观   /139
一、语块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   /139
二、生成语法与语块   /140
三、构式语法与语块   /140
四、语言是由语块组成的系统   /141
五、乔姆斯基:语块是语言规则的例外   /142
六、针对乔姆斯基语法规则的批评   /143
第二十篇  生成语法·构式语法·差异对比   /146
一、“生成”与“完型”   /146
二、“多层”与“单层”   /147
三、“核心”与“边缘”   /148
四、“天赋共性”与“构式共性”   /149
五、“规则”与“图式”   /149
六、“常规语法规则”与“非常规语法规则”   /150
七、“模块”与“非模块”   /150
八、“理想化话语”与“常规构式”   /151
九、“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   /151
十、“语言心智观”与“体验心智观”   /152
第二十一篇 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模块观   /154
一、模块假说   /154
二、乔姆斯基持“模块论”   /155
三、认知语言学否定“模块论”   /156
四、针对乔姆斯基“模块论”的批评   /157
第二十二篇 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任意性·象似性   /159
一、生成语言学基本假设与认知语言学基本假设   /159
二、任意性•象似性•理据性   /160
三、索绪尔与任意性   /162
四、乔姆斯基与任意性   /162
五、认知语言学与象似性   /163
六、认知语言学与句法结构的象似性   /164
第二十三篇 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一致性·互补性   /167
一、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   /168
二、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一致性   /168
三、认知语法、生成语法:内在语法   /170
四、认知语言学、生成语言学:语义内在论   /170
五、形式与语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171
六、生成语言学:现象描写——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   /172
第二十四篇 生成语言学语言观·认知语言学语言观   /174
一、语言学革命   /174
二、语言学信条   /176
三、语言学研究与语言观   /177
四、三个基本问题   /178
五、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对立的方面   /179
六、语言本质   /180
第二十五篇 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182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182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183
三、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184
四、认知语言学——语义等于概念化   /185
五、认知语言学——语义为中心   /186
六、认知语言学——语义内在论   /187
七、两种语义观之比对   /188
第二十六篇 生成语法与语言教学研究   /190
一、语法•传统语法•生成语法   /190
二、生成语法与教学研究   /193
第四部分:认知语法与语言教学
第二十七篇 认知语言学   /198
一、认知科学   /198
二、认知语言学的来源   /200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200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203
五、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204
六、认知语言学家所持的观点和立场   /204
七、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   /205
八、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假设   /205
九、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题   /206
十、认知语言学和当前语言学主流的不同   /207
十一、认知语言学的优势   /208
十二、认知语言学的“过”   /208
十三、认知语言学尚待完善之处   /210
第二十八篇 现实—认知—语言   /212
一、认 知   /212
二、认知与现实   /213
三、语 言   /213
四、认知与语言   /214
五、现实与语言   /214
六、现实—认知—语言   /215
七、认知观—语言观   /215
第二十九篇 认知语法的“特色”   /218
一、认知语法的出现   /218
二、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   /219
三、认知语法的“构式”   /219
四、认知语法的“识解”   /220
五、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式”   /221
六、认知语法的“最大化”   /222
七、认知语法的“语法观”   /223
八、结 语   /224
第三十篇 认知语言学·意义是核心·意义是概念化   /226
一、意义是核心   /226
二、意义是概念化   /230
第三十一篇 兰盖克认知语法与戈尔德博格构式语法   /234
一、兰盖克语言研究方法   /234
二、戈尔德博格语言研究方法   /235
三、构式语法与认知语法的差异   /235
四、结 语   /239
第三十二篇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241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241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242
三、语言理据与语言教学   /242
四、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习   /243
五、认知语言学与整体性教学   /244
六、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245
第三十三篇 认知语法基于使用模式与语言教学   /246
一、Usage与Grammar解读   /246
二、基于使用的模式   /247
三、基于语言使用与语言使用者的识解   /248
四、基于使用的模式之功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49
第三十四篇 语义中心观与语言教学   /254
一、语义中心观   /254
二、语义中心观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256
三、语义为起点,语义贯串始终   /258
后 记   /261